在音乐鉴赏中感悟非遗之美 在传承发展中增强文化自信
414000岳阳市第三中学 易利英
(本文系待发表的课题YJk23KJ1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化强则国强,文化兴盛则国运兴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如何在音乐教育中,让学生不断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绚丽之美,自觉地加入到保护传承发展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来,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教学课题。
一、音乐教学与非遗艺术鉴赏相结合方兴未艾
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教育内容,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不仅仅是单纯的理解作品和传授技巧,还有传承传统文化等。在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明确了加大力度弘扬传统文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官方定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界定为“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中国国务院办公厅2005年3月发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表述为“我国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表演艺术和文化空间)”。
传统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音乐教育界也兴起了“复兴传统音乐”“传统音乐进课堂”的热潮,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京剧进课堂”、“非遗进校园”、“侗族大歌进课堂”、“戏曲与戏歌进课堂”等,多种形式的传统音乐“触碰”到校园,在如何完全地融入到课堂教学等方面也展开了不同的探索。
二、岳阳地方非遗可触可感
目前,我国拥有34项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文化质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拥有153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传统技艺和传统戏剧为主,传统音乐、民俗、传统美术、传统舞蹈、曲艺类项目为次,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和传统医药类项目相对较少。
岳阳古称巴陵,现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2项:端午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9项:巴陵戏、渔歌(洞庭渔歌)、龙舞(九龙舞)、花鼓戏、花鼓戏(临湘花鼓戏)、黄茶制作技艺(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制扇技艺(岳州扇制作技艺)、端午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抬阁(长乐抬阁故事会);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2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8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62人(据2023年11月15日《岳阳晚报》)。近年来,以巴陵戏为代表的岳阳地方非遗艺术焕发时代新韵,在保护传承中创新发展,涌现出新编历史剧《远在江湖》、大型现代剧《共饮一江水》等优秀作品,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岳阳市第三中学地处岳阳市洞庭南路历史文化街区,具有很好的地缘优势,周边岳阳地方非遗皆可感可触。但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巴陵戏也跟其他传统文化一样面临危机困境,很多关注和关心巴陵戏的学者、专家、艺术家们都提出,在保持已有的巴陵戏的传承与发展路径的基础上,应该探索巴陵戏进入中小学校的有效途径,以更广泛和系统的让巴陵戏走进校园和学生中得到传播与发展。充分发挥岳阳市三中的地域优势,将街区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与音乐教学有机结合,具有理论上的必要性和现实上的可行性。
三、音乐艺术课引入地方非遗的实践探索
为了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让“让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迈向一个理论与实际深入融合的新阶段。岳阳市三中利用地处历史文化街区的优势,在音乐艺术课上加入岳阳地方非遗欣赏内容,引导开拓学生视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巴陵戏作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校园中突出进行鉴赏传承,并作为学校校本课程设置中的组成部分,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和学校社团中进行教学策略的积极探索,学校层面和地方教育文化系统也多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地方非遗鉴赏教学:在音乐课程基本理念中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高一年级的音乐鉴赏课中,每月安排两节课对学生进行地方非物质遗产知识教育。
编写非遗宣传手册:师生一起编写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手册,推动充分了解、感受、欣赏、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和社区进行宣传,开发日常教学校本教材与教案集。已初步编定《非遗力量》《传技艺 承精神》《远在江湖经典案例赏析》《巴陵戏的声韵服妆美》《非遗与时尚》《非遗文创》等教案集,结合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手册,引导观赏、学唱巴陵戏经典剧目。
走出去与请进来:三中校园周边非遗资源丰富,红船艺术馆地处洞庭南路,与三中校园相隔不到500米,巴陵戏剧传承院距离三中校园也不远。学校积极寻求校地融合,现已与红船艺术馆岳州窑传承人周国防老师、周稚蛙老师,以及巴陵戏剧传承院达成合作,学校将在视频资料、实地观看、老师进课堂等方面获得极大便利。定期与校外的非遗专家联系,请他们走进校园为师生讲课、展演,让师生亲身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自觉加入到保护、传承非遗文化中来。
后段,还准备继续编撰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手册,推动师生一起利用校园文化艺术节平台展示非遗技能。在高中音乐鉴赏中进行非遗学习效果检测,探寻非遗进校园的推广策略。最终希望能梳理形成日常音乐鉴赏非遗教学用的校本教材,通过对地方非遗艺术融入音乐教学的探索研究,让传统文化贴近生活、得到传承,让学生在音乐鉴赏中感悟非遗之美,在传承发展中增强文化自信。
(本文为岳阳市《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引入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探究》课题YJk23KJ1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易利英 岳阳市第三中学 电话 18973090586 邮箱 hovo126@126.com
|